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不良臣(科举) 第77节 (第3/3页)
/化/武/器的攻击。 ??两人的渐行渐远,还是从上次在醉仙楼见到了林大人开始,从那之后,孟彻对他便不似以往般主动亲近,而归于了寻常同事间的客气。 ??谢良臣猜测,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对方见林侍郎对自己有意拉拢,而自己又不抵触,以为他会投靠王学士一边,所以终于放弃了他。 ??另一方面则很有可能是他即将与盛瑗成亲,虽是不堪肯定,但为着保险,他还是决定与自己保持距离。 ??无论是哪种,谢良臣都不介意,因为他早知自己与孟彻并非一路人。 ??随着天气越来越热,朝上朝下对于西北旱情也愈加关注。 ??此时已到收获时节,但据林大人发回的奏折来看,他似乎也没找到什么好的解决办法。 ??前期的时候他见田中秧苗枯死,便号召农户们补种,而补种的秧苗也快干死了,天却还是没有下雨,他就又带着人设祭坛祈雨,甚至还请求京城联动,大家一起求。 ??谢良臣也参加了这次的祈雨活动,而从结果来看嘛,自然是没什么用,天上照旧不下一滴的雨。 ??于是现在几乎已经可以肯定,今年西北会有大面积的旱灾。 ??至于林侍郎的工作,此刻也由减灾改成了安抚地方百姓,让他们尽量待在原籍,等待朝廷赈灾粮的调拨。 ??西北的旱灾十分严重,据上报,此次旱灾恐有上百百姓流离失所,而要补上这么大个缺口实在不是容易的事。 ??因此每天常朝过后,皇宫里仍灯火通明,据说是融景帝在与几个内阁辅臣们商量该如何解决西北赈灾的问题。 ??数天后,朝廷终于下达了指令,而结果也不出蔡占和所料,乃是全国加税。 ??按大人们所想,此刻既然已到秋收时节,那么正是各地农户们丰收的时候,现在即便多加税赋,百姓们仍能吃得起饭,不至于饿死。 ??至于后面,等西北灾情缓解,各地也可缓缓恢复民生。 ??具体办法就是,一是让各地方州府衙门组织百姓们趁着霜冻未下,可补种的补种,而不适合补种的再想其他办法增加收入和寻找能补充粮食的作物。 ??这想法不可不说好,就是过于天真及理想化了点。 ??不说补种的作物过了天时能收获多少,就说百姓们生存本就困难,平日里定是将能找到以及能吃的东西,都尽量补充进食谱了的。 ??此刻朝廷提出此等建议,不过就是说着好听而已,事实上就是让各处百姓勒紧裤腰带,以及对他们可能要吃不饱去挖草根的事睁一只闭一只眼。 ??而且他们还说让各州府衙门想办法保民生,这点谢良臣更不看好,甚至怀疑会不会有地方趁着朝廷加税,又立名目,再次对百姓进行收刮。 ??不过他再是吐槽,这些政事都还轮不到他插手,最多就是与蔡占和聊天时说说罢了,他现在的重心仍旧放在了翻译书籍上。 ??托卢子望的福,谢良臣现在的英语水平突飞猛进,而且他还有了交流的对象,口语也大幅度的提升。 ??与此同时,八月的乡试也传来了好消息,他三弟谢良材、祝明源以及唐于成,三人都过了乡试,成了正式举人。 ??这个消息可说是逆天了,因为这代表荣县一下又多了三位举人,而据谢良臣所知,荣县县令因着政绩不错,已经确定升官,明年便要调去另一个州任同知。 ??而新县令也很巧,是王学士数年前任会试主考官那一年的进士。 ??吏部管着官员的调任,他都能在张大人的眼皮子底下把自己人塞过去,谢良臣现在已经十分肯定,不止荣县,恐怕云阳府及江城相关官员,大多也都是王学士这一边的人。 ??而荣县因着平顶村的缘故,竟然渐渐成了他们这一派基层官员的跳板。 ??比如谢良臣刚穿过来不久时的那一任县令李大人,后来因着两届的政绩在全国都拔尖,因此被调入了詹事府。 ??如今这位李大人的官职,便是詹事府辖下司经局的洗马。 ??别看这个官职的品级不高,只有从五品,甚至比谢良臣这个才刚入官场的人高两级而已,但却是关键职位。 ??詹事府是服务于皇帝及各位皇子内务的,关系亲近就不说了,更重要的是,詹事府及其辖下左、右春坊,以及司经局,统称为坊局,在朝堂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。 ??因为官员升迁,若曾入詹事府任职,则代表他有可能会入阁。 ??也就是说这是重要储备干部上升的通道,与其他晋升渠道相比,有着天然的优势。